一、結直腸癌肝轉移的診斷與隨訪
結直腸癌確診時肝轉移的診斷常規(guī)
1)對已確診結直腸癌的患者,除血清CEA、CA19-9檢查、病理學分期評估外,應常規(guī)進行肝臟超聲和增強腹部CT等影像學檢查篩選及診斷肝臟轉移瘤;
2)對于超聲或CT影像學檢查高度懷疑但不能確診的患者可進行血清AFP、肝臟超聲造影和肝臟MRI平掃及增強檢查(1a類證據(jù),A級推薦);
3)臨床上需要時,可進行肝臟細胞特異性造影劑增強MRI檢查(2a證據(jù),B級推薦)。
4)結直腸癌手術中必須常規(guī)探查肝臟以進一步排除肝轉移的可能,對可疑的肝臟結節(jié)可考慮術中活組織檢查(3a類證據(jù),B級推薦)。
結直腸癌根治術后肝轉移的監(jiān)測
1)每3-6個月進行1次病史詢問、體格檢查和肝臟超聲檢查,持續(xù)2年,以后每6個月1次,5年后每年1次。
2)每3-6個月檢測1次血清CEA、CA19-9等腫瘤標志物,持續(xù)2年,以后每6個月1次,5年后每年1次。
3)Ⅱ期和Ⅲ期的結直腸癌患者,建議每年進行1次胸、腹、盆腔增強CT掃描,共3-5(1b類證據(jù),A級推薦),以后每1-2年1次。
4)對于結直腸癌根治術前因梗阻等原因無法進行全結腸鏡檢查,應在術后3-6個月內完成首次電子結腸鏡檢查(1a類證據(jù),A級推薦)。
結直腸癌肝轉移灶達到NED后的隨訪
1)根據(jù)術前腫瘤標志物的情況,建議術后2年內每3個月隨訪血清CEA、CA19-9等腫瘤標志物,以后第3-5年內每6個月進行1次隨訪(1a類證據(jù),A級推薦),5年后每年1次;
2)術后2年內每3-6個月進行1次胸、腹、盆腔增強CT掃描檢查。臨床重大決策時建議進行MRI平掃及增強掃描,必要時進行肝臟細胞特異性造影劑增強MRI檢查。 以后每6-12個月進行1次,共5年(1a類證據(jù),A級推薦)。
結直腸癌及其肝轉移的相關基因檢測
1)RAS檢測:推薦結直腸癌肝轉移患者均進行KRAS第2、3、4外顯子以及NRAS第2、3、4外顯子檢測(1a 類證據(jù),A級推薦)。
2)BRAF檢測:推薦結直腸癌肝轉移患者進行BRAF V600E突變檢測(1b類證據(jù),A級推薦)。
3)錯配修復基因(MMR)檢測:推薦結直腸癌患者進行MMR和MSI檢測;使用免疫組織化學染色方法檢測MMR蛋白表達(MLH1、MSH2、MSH6、PMS2)。
4)UGT1A1檢測:非野生型的UGT1A1患者接受伊立替康治療可能會增加Ⅲ度以上骨髓抑制以及腹瀉的風險。
二、結直腸癌肝轉移的預防
結直腸癌確診時無肝轉移的新輔助治療
中低位直腸癌的新輔助治療
1)放化療聯(lián)合:總劑量45.0-50.4Gy的放療,采用常規(guī)分割劑量(通常每周5d,共5周),并應用5-氟尿嘧啶或卡培他濱為主的化療方案。放化療結束后6-8周進行直腸癌根治性手術(1a類證據(jù),A級推薦);
2)單純短程放療:可考慮直腸癌腫瘤部位及淋巴引流區(qū)短程(5d)總劑量25.0Gy放療,并于放療后1周內行根治性手術,短程治療更適合于可手術切除的II期或III期直腸癌(2b類證據(jù),B級推薦)。
非轉移性結直腸癌患者根治術后的輔助治療
1) 手術治療后應進行3-6個月的輔助化療,可選治療方案有:FOLFOX,CapeOX,5-FU/LV或卡培他濱單藥(1a類證據(jù),A級推薦);
2)Ⅱ期不存在轉移高危因素的結直腸癌患者,建議接受臨床觀察和隨訪(1b類證據(jù),A級推薦)。
三、MDT與結直腸癌肝轉移診斷和治療
MDT治療模式是有效的手段,建議結直腸癌肝轉移患者進入MDT治療模式(1a類證據(jù),A級推薦);
MDT根據(jù)患者的體力狀況、年齡、器官功能等進行評估,給予患者最合理的檢查和最恰當?shù)木C合治療方案(1a類證據(jù),A級推薦)。
四、結直腸癌肝轉移灶的手術及其他毀損治療
結直腸癌確診時合并肝轉移的手術治療
結直腸癌原發(fā)灶和肝轉移灶一期同步切除:在肝轉移灶小且多位于周邊或局限于半肝,肝切除量<50%,肝門部淋巴結、腹腔或其他遠處轉移均可手術切除的患者建議一期同步切除 。
急診手術由于缺少完備的術前檢查資料和較高的感染發(fā)生機會,因此不推薦原發(fā)結直腸癌和肝臟轉移病灶一期同步切除(2c類證據(jù),B級推薦)。
結直腸癌根治術后發(fā)生肝轉移的手術治療
既往結直腸原發(fā)灶為根治性切除且不伴有原發(fā)灶復發(fā),肝轉移灶能完全切除且肝切除量<70%(無肝硬化者),應予以手術切除肝轉移灶,也可考慮先進行新輔助治療(3b類證據(jù),B級推薦)。
肝轉移灶切除術后復發(fā)和肝外轉移灶的切除
在全身狀況和肝臟條件允許的情況下,對于可切除的肝轉移灶術后復發(fā)病灶,可進行二次、三次甚至多次的肝轉移灶切除(3b類證據(jù),B級推薦)。
五、可達到NED狀態(tài)結直腸癌肝轉移的新輔助及輔助治療
結直腸癌確診時合并肝轉移的新輔助治療
在原發(fā)灶無出血、梗阻癥狀或無穿孔時,除肝轉移灶在技術上切除容易且不存在不良預后因素的患者外,可考慮新輔助治療(2a類證據(jù),B級推薦)。
為減少化療對肝臟手術的不良影響,新輔助化療原則上不超過6個周期(1a類證據(jù),A級推薦)。
結直腸癌根治術后發(fā)生肝轉移的新輔助治療
原發(fā)灶切除術后未接受過化療的患者,或發(fā)現(xiàn)肝轉移12個月前已完成化療的患者,可采用新輔助治療,時間2-3個月(2a類證據(jù),B級推薦);
肝轉移發(fā)現(xiàn)前12個月內接受過化療的患者,考慮直接切除肝轉移灶,繼而進行術后輔助治療(2a類證據(jù),B級推薦)。
肝轉移灶切除術后的輔助治療
建議肝轉移灶完全切除的患者接受術后輔助化療,特別是沒有進行過術前化療及輔助化療的患者,推薦手術前后的化療時間總長≤6個月(1a類證據(jù),A級推薦)。
六、無法達到NED狀態(tài)結直腸癌肝轉移的綜合治療
結直腸癌確診時合并無法達到NED的肝轉移
1)結直腸癌原發(fā)灶存在出血、梗阻癥狀或穿孔時,應先行切除結直腸癌原發(fā)病灶,繼而進行系統(tǒng)性化療(或加用HAI),可聯(lián)合分子靶向治療(1b類證據(jù),A級推薦);
2)結直腸癌原發(fā)灶無出血、梗阻癥狀或無穿孔時可以行系統(tǒng)性化療(或加用HAI),并可聯(lián)用分子靶向治療(1c類證據(jù),B級推薦)。
結直腸癌術后發(fā)生的無法達到NED的肝轉移
1)采用5-FU/LV(或卡培他濱)聯(lián)合奧沙利鉑或伊立替康作為一線化療,并可加用分子靶向治療,或聯(lián)用HAI(1b類證據(jù),A級推薦)。
2)在肝轉移發(fā)生前12個月內使用過奧沙利鉑為基礎的化療作為輔助治療的患者,應采用FOLFIRI方案;化療結束后>12個月發(fā)生肝轉移,仍可采用FOLFOX或CapeOX化療方案,并可加用分子靶向藥物,或聯(lián)用HAI(3a類證據(jù),B級推薦)。
七、治療方法
初始化療
對肝轉移灶有潛在NED可能的患者進行轉化治療至關重要。
1)5-FU/LV(或卡培他濱)聯(lián)合奧沙利鉑或伊立替康的化療方案具有較高轉化切除率,可作為首選化療方案(1b類證據(jù),A級推薦);
2)化療聯(lián)合分子靶向藥物可以進一步提高轉化率(1b類證據(jù),A級推薦);
3)RAS野生型患者還可以采用化療聯(lián)合西妥昔單抗(1b類證據(jù),A級推薦);
4)FOLFOXIRI也有較高的切除轉化率,分子靶向藥物無法使用時,患者體質較好的情況下應該作為首選(1b類證據(jù),A級推薦)。
對于肝轉移灶始終無法達到NED的患者,首選化療方案是5-FU/LV(或卡培他濱)聯(lián)合奧沙利鉑或伊立替康,也可聯(lián)合分子靶向藥物治療(2b類證據(jù),B級推薦)。
疾病進展后的化療方案
使用FOLFOX(或CapeOX)方案±分子靶向治療,如果病情進展,可以考慮改用FOLFIRI(或mXELIRI)方案;如果病情第2次進展,可以使用瑞戈非尼或西妥昔抗體(僅限于未用過此類藥的RAS野生型患者,可聯(lián)合伊立替康)或最佳支持治療(2a類證據(jù),B級推薦)。
使用5-FU/LV聯(lián)合分子靶向治療,如果病情進展,可改用FOLFOX、FOLFIRI或CapeOX(均可聯(lián)合分子靶向治療),病情再次進展時,推薦瑞戈非尼或進行最佳支持治療(3b類證據(jù),B級推薦)。
參考文獻:
中國結直腸癌肝轉移診斷和綜合治療指南(2018版). 中華消化外科雜志. 2018, 17(6):527-539.